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学校主站

综合新闻

编者按: 凝心聚力开新局,砥砺奋进谱新篇。近年来,学校党委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坚持党的教育方针和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努力答好“教育强省,衡师何为”的时代答卷。全校上下以迎接新一轮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为契机,坚持深化本科教育教学综合改革,深入开展自评自建工作,以评促建、以评促改、以评促管、以评促强。现推出“本科教育教学工作巡礼”系列专题,持续分享各学院、各部门在教育教学改革、专业建设、人才培养过程中的举措、特色与成效,共同推动本科教育高质量发展。

以乐立德,“三化”强能 培养“双上四会”优秀音乐舞蹈教师
文字:段桥生、邓寒梅、陈瑾    编辑:陈灿灿    责编:曾朝阳    审核:冯伟    
加入时间:[2024-09-05]   阅读次数:[]

音乐学院创建于1976年,2000年开始招收本科学生,2023年招收音乐专业硕士研究生。现有音乐学、舞蹈学2个全日制本科专业,有音乐教育系、舞蹈系、艺术实践部3个系(部),1个湖南省音乐艺术实践教学示范中心,1个音乐硕士专业学位点,1门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5门省级一流本科课程,1个省级一流本科建设专业(音乐学),1个湖南省普通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中心。湖南省普通高校青年骨干教师5人,普通高校青年教师教学能手5人、教学奉献奖教师及优秀实验(实训)教师2人。

音乐学院遵循“以美育人、以美化人、以美培元”理念,立足师范特色,注重个性发展,采取以乐立德、“三化”强能等举措,大力推行教育教学改革,高度重视学生艺术实践,提升学生的专业应用能力,为地方基础教育培养了一批批“既能上讲台又能上舞台,会演唱(跳舞)、会演奏(编导)、会排练、会教学”的“双上四会”优秀音乐舞蹈教师。

寓教于乐,以乐立德

育人先立德。贝多芬说:音乐是比一切智慧、一切哲学更高的启示。近年来,音乐学院致力于打造“寓教于乐,以乐立德”的音乐思政课,把党性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等融入学生的日常学习与生活,让思政教育与艺术教育融合“有根有魂”。音乐思政课寓教于乐,寓教于美,以艺术的魅力熏染、浸润学生的心灵,思政教育因“走新”而更“走心”,沉浸式教育产生了润物无声的美育效果。

学院一体化设计课内外教学实践活动,通过开展融艺术性、趣味性、教育性于一体的“歌声中的党史”音乐党课、“课程思政理念下藏族舞蹈课程实践成果展演”、“薪火相传”为主题的舞蹈结业汇报演出、“贯彻二十大精神 唱响红色主旋律”“唱响红色经典 圆梦美育人生”为主题的建制班合唱比赛、观摩红色歌剧《八百矿工上井岗》等活动,培养了学生坚定的理想信念和高尚的道德情操,厚植学生的教育情怀与师德风尚。

院长段桥生讲授“歌声中的党史”音乐党课

“薪火相传”舞蹈编导课结业汇报演出

实践为本 “三化”强能

为不断强化学生的专业能力和师范技能,音乐学院不断夯实课堂教学主阵地,丰富校内艺术实践第二课堂,拓展社会实践第三课堂。通过实施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育理念,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表现力,鼓励学生参与多样化的艺术活动,增强团队协作能力和艺术实践能力;鼓励学生参与社区艺术服务、文化交流等活动,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职业使命感。

课堂教学实战化。课堂小舞台,课外大舞台。音乐、舞蹈是表演性和实践性很强的专业。为强化学生唱(跳)、奏(编)、教、排等技能培训,学院推行学生教与学身份互换,即小组内学生互学互教、互问互答,这种方式有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专业知识与技能。在教师教育类课程教学中,选取学生做“小老师”,成立学习“帮帮团”,教学相长,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音乐和舞蹈教学技巧和方法,为学生未来的教师生涯打坚实的基础,学院形成了较为开放、互动、高效的教学氛围。

实训实践合作化。为培养卓越的中学音乐、舞蹈教师,音乐学院实施了校内外合作培养策略:一是请进来,邀请用人单位、利益相关方等来校研讨,广泛征求他们对“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教学大纲”等的意见与建议;邀请中学音乐舞蹈教师共同指导教育见习、实习、研习,开展专题讲座等;二是走出去,2022年以来委派5位教师到中学挂职,从事一学期以上音乐教育教学工作,精准对接中学教学需求;艺术实践对接专业院团,请业内专家共同指导合唱比赛、学科竞赛、排演小歌剧、文艺演出等;三是校地合作,与地方政府、企事业单位合作开展“技术服务”类的文艺演出横向项目,集合多方智慧与资源提升学生的“教”“演”能力与水平。

行业专家指导学生实践

横向项目之文艺演出

社会服务常态化。音乐学院注重把握好艺术教育导向、实践方向和服务面向,坚持将艺术小课堂与人生、社会大课堂相结合,主动服务地方经济社会文化发展。学院“小百灵”青年志愿者协会以15年的坚守和奉献,构建了“音乐关爱、音乐熏陶、音乐教育”三位一体的志愿服务模式,将音乐舞蹈的力量与魅力传递给每一个需要关爱和熏陶的心灵。搭建“百姓大舞台”,持续推进文艺进乡村、进军营、进社区、进广场“四进”惠民工作;连续五年赴衡阳市祁东县马杜桥乡延塘村等驻村帮扶点开展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乡村振兴慰问演出活动;探访长沙弹词、浏阳皮影戏、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湖南嘉禾伴嫁歌、被誉为“舞蹈国宝”湘西苗鼓等民族艺术瑰宝,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用艺术教育来打通乡村文化振兴的“最后一公里”。

乡村支教与送文艺下乡

“芙蓉学子·乡村振兴”公益计划活动

师范教育名片:点亮乡村孩子音乐梦想的“乡村音乐教室”

“乡村音乐教室”是由音乐学院“小百灵”青年志愿者协会组织开展的一个大学生志愿服务项目,活动最早萌芽于2009年,2014年开始,与衡阳市小红人志愿者协会携手定期在衡阳周边的20多所乡村中小学和1所特殊教育学校开展音乐支教活动,包括歌曲教唱、乐器培训与演奏、舞蹈、音乐素养课、音乐心理辅导等。

“乡村音乐教室”项目秉承“点亮乡村孩子音乐梦想,提高师范生专业水平”的宗旨,实现了双育人的目标,一方面满足了乡村孩子对音乐学习的渴求,用音乐舞蹈播撒“美育”的种子,让更多孩子成为了爱歌者、善舞者;另一方面,教学相长,为师范专业学生搭建了一个良好的实践平台,强化了他们的专业技能和职业认同,让更多志愿者成为了乐教者、善教者。

15年来,“乡村音乐教室”项目累计开设音乐课程近2000节,服务对象约1.2万人,服务人次达8万人次,参与志愿者累计约1600人次,志愿者用车总里程达42000公里。该项目2022年3月入选衡阳市23个志愿服务精品项目,取得较好社会反响,先后荣获湖南省“雷锋家乡学雷锋”志愿服务先进典型最佳志愿服务项目、湖南省第四届青年志愿者服务项目大赛金奖、湖南省“雷锋杯”青年志愿服务项目4A级项目、湖南省高校美育改革创新优秀案例一等奖、第九届湖南省“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一等奖等荣誉,并多次被中国青年网、光明网、新湖南、湖南新闻联播等媒体进行专题报道。

教学相长 成效斐然

以赛促教,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显著提高。打铁还需要自身硬,为提升教育教学质量,音乐学院建立了以课程、课程组或专业为单位的教研室或教学团队,定期开展教育教学研究活动与教学竞赛活动,以赛促教。近五年,教师在全国高校音乐教育专业教师基本功展示等活动中获奖4项,获第四届湖南省普通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正高组一等奖1项、第十二届湖南省普通高校青年教师教学大赛获文科组一等奖1项、湖南省普通高校教师课程思政教学比赛、信息化教学比赛及多媒体教育软件课件大赛等省级奖12项。2024年7月,陈瑾教授教学团队在第四届全国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中获新文科正高组三等奖1项,实现了我校教师在该项竞赛国家级奖项零的突破。

陈瑾老师获第四届全国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新文科正高组三等奖

陈瑾老师获第四届湖南省普通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正高组一等奖

王铁老师获第十二届湖南省普通高校青年教师教学大赛文科组一等奖

以赛促学,学生的艺术实践和创新能力大幅提升。为提升学生的教学基本功和专业素养,音乐学院大力支持学生参与大创、科创和各级各类学科竞赛,以赛促学,学赛结合。近五年,学生主持完成国家级大学生研究项目4项,发表研究论文30余篇;在“大学生艺术展演”“三独比赛”“音乐基本功比赛”等学科竞赛中,荣获国家级二等奖2项,省级一等奖26项、二等奖22项、三等奖21项,如2023年获第九届湖南省“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一等奖,2024年获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铜奖。

桃李芬芳,培养了一大批师德高尚的优秀毕业生。如央视新闻频道报道“用音乐照亮盲人学生”的张雪梅,师德师风被人民网、央视综艺频道报道的张景贤,全省教育系统“优秀共产党员”李松香,《人民日报》刊登“我在泰国支教,让外国孩子爱上中国音乐”的何恒嘉,共青团中央授予“全国优秀共青团员”“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的刘莎莎等,他们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展现了音乐教育工作者的责任担当和崇高使命,也是音乐学院育人成果的生动体现。

《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版)提出,艺术类课程要以美育人、以美化人、以美润心、以美培元。音乐学院将秉承“四美”理念,遵循科学的人才成长规律,持续加强专业内涵建设,不断完善人才培养体系,深化协同育人模式,健全质量评价机制,为社会培养更多“身心健康、师德高尚、技能精湛、教学一流”的优秀中学音乐舞蹈教师,为书写新时代艺术教育新篇章贡献衡师智慧和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