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学校主站

媒体衡师

【新湖南】衡阳师范学院研究生在新型铜基纳米酶研究领域取得进展
文字:吴卓慧 吴思烨 吴慧娟    一审:贺旖旎    来源:新湖南 
加入时间:[2025-11-01]   阅读次数:[]

发布时间:2025-11-01 17:25:03

湖南日报11月1日讯(通讯员 吴卓慧 吴思烨 吴慧娟)近日,衡阳师范学院化学材料与科学学院材料与化工专业2023级硕士研究生廖辉阳及其团队在实验室专注研究新型纳米酶。此前他以第一作者身份,在国际知名期刊《Biosensors and Bioelectronics》上发表《Ion-imprinting strategy to wards a novel two-in-one copper-based nanozyme for sensitive electrochemical-colorimetric dual-mode detection of paracetamol》的研究论文。该论文在李俊华教授团队的指导下完成,衡阳师范学院为第一署名单位。这项实验创新性设计并合成新型铜基纳米酶材料,为常用退烧药扑热息痛的精准检测提供了有效途径,为药物的合理使用提供技术支持。

(本图片来源于ELSEVIER)

《Biosensors and Bioelectronics》是生物传感与生物电子学领域内的国际知名期刊,它主要关注的是将生物材料与物理化学传感器或传感微系统紧密结合或集成的分析装置。

该研究核心是制备出新型铜基纳米酶材料,突破传统生物酶易随温度、酸碱等条件的变化就会失活的瓶颈,在电催化性能和过氧化物酶模拟活性上,优势较为显著。

(受访者提供团队实验图片)

廖辉阳表示,科研选题的起点是社会亟需的“真问题”,正如团队瞄准临床检测与药品质控的这一重大需求,确保了研究从一开始就具有明确的导向。在具体推进中,要 “从能跑通的最小版本开始”,先把材料制备的基础跑稳,再谋求“单原子+原子簇”这样的结构创新,这种策略有效规避了好高骛远。当遇到新型材料高温团聚和实现性能稳定与批量制备等困难时,我们会将挑战拆解为“聚合物固定”、“合成温度优化”等一个个可执行的小台阶,通过稳步攀登来化解困难。同是他强调要保持与导师、同学的开诚讨论,即便面对不理想的实验数据也需认真记录与分析,因为许多关键改进恰恰隐藏在被忽略的细节里。他认为科研之路需要具有持之以恒的耐心,才能走向厚积薄发的突破。

(受访者提供团队实验图片)

第一通讯作者李俊华教授指出,团队在学生培养上实现了从“被动学习”到“主动探索”的大幅跨越,学生研判文献、提出科学问题以及设计实验能力显著增强。这得益于“输入-思考-输出-反馈”的闭环科研引导体系,以及学校在设备投入、实验空间扩建(如布局XRD、SEM等高端科研平台)和定期举行专家学者讲座等多方面支的持,有效帮助师生把握前沿,显著提升了团队科研能力。

当前,该团队所在化学材料与科学学院秉持“科研筑基、创新赋能、实践育人”理念,构建“三精准+三融合+三层次”培养体系,以“课程-项目-竞赛”模式育人。在导师制下以科研项目驱动为抓手,推动研究生的科研能力持续进步。近五年该学院科研团队承担科研项目113项,发表SCI论文309篇,科研成效显著。

新闻链接:https://m.voc.com.cn/xhn/news/202511/3080577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