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5-10-28 16:44:40

[创客简介]
王亮,中共预备党员,衡阳师范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2023级电子商务本科生,现为衡阳市创讯文化传媒有限责任公司负责人。他带领同学参与“挑战杯”“互联网+”等赛事,斩获省级奖2项、市校院级奖24项。作为项目负责人,他推动非遗编织技艺与数字经济深度融合,设计原创IP,通过电商直播赋能传统工艺,助力残疾人就业与非遗文化传承。
[学长“创课”]
聊起创业,王亮说:“不要怕累,然后不要怕苦。”今年六月,他带领创讯文化传媒有限责任公司成功入驻创业园。从校园外卖启步,到聚焦非遗编织技艺;从打比赛,“纸上谈兵”,到真正创办企业,落地运营。他的身上,少了几分天马行空的幻想,多了几分脚踏实地的韧劲。
王亮参加“全国三创大赛”省赛
从赛场到市场,发现“连接”的价值
王亮的创业初心始于一份“想锻炼自己”的冲动。刚步入大学,他就被学长学姐的创业项目吸引,点燃了心中创业的火种。大一时,他与同学一起尝试了校园外卖项目,虽然最后以失败告终,但这并没有浇灭他的创业热情,反而为后续创业积累了宝贵经验。
以赛场为跳板,助力项目落地。“三创赛、挑战杯这些比赛,将我们学的电子商务、直播运营与非遗文化传承相结合,是一个非常好的选题方向。”王亮坦言。在指导老师和学姐的引领下,他接触到衡阳市蒸湘腾跃工艺厂——一家助力残疾人就业的企业。他发现,比赛不仅仅是纸上谈兵,更能转化为实实在在的社会价值:通过电商渠道推广非遗编织产品,既能助力工厂增收、保障残疾人就业,又能让非遗文化传播得更广。就这样,“非遗编织技艺+数字经济”成为他全新的创业赛道。
王亮与他的团队的工作照
从“不被信任”到“携手同行”
创业之路从不是坦途。为了找到真正的非遗传承人,团队历经波折。“最初联系非遗传承人时屡屡碰壁。”王亮回忆道,“有人一开口就“割韭菜”要钱,有人工作太忙没时间理我们。”直到通过多次在线上联系益阳文旅部门,他才顺利拿到湖南益阳桃江县“大郁竹艺”传承人的联系方式。
“没有具体地址,村里头也打不到车,只记得那天我们在村里走了很久的路,才找到他的工厂。”王亮笑着说,“尽管我们穿着衡阳师范学院的志愿者服,那位继承人依旧认为我们是来招摇撞骗的。”为了取得信任,王亮与传承人沟通了很久,耐心讲述他们的创业初衷与合作愿景。最终,真诚打动了对方,传承人成为了指导老师,一路陪伴至今。
王亮和团队成员走进社区
编织更广阔的未来
“创业带给我最大的改变就是口才与交际能力的飞跃。”王亮坦言,“从大一时的内向腼腆,到如今能自信地站上讲台答辩、与各方人士侃侃而谈,创业逼着我快速成长。”身兼团队负责人、学生干部等数职,他在高压中倒逼自我能力提升,不断取得进步。
当被问及从“竞赛”到“创业”最大的不同时,王亮脱口而出:“落地实践。”他深刻体会到,曾经在PPT上看似完美的方案,在现实创业中却要直面沟通壁垒、资金短缺等重重考验,每一次破局都是对团队的一场淬炼。
在夯实非遗技艺根基后,团队开始思考如何让传统产品吸引更多现代消费者。于是他们原创“晓织”IP形象,王亮介绍:“我们先定风格,再借用AI工具辅助分析,还请教了美术学院的朋友帮忙改进。”这种跨专业的协作,让非遗产品在保留传统底蕴的同时,注入青春的创意与活力,实现了“老技艺”与“新审美”的完美共生。
谈及未来,王亮的规划清晰且务实:“继续打磨优化产品,通过电商直播和线下展览双渠道扩大销售。”值得一提的是,他们的产品已收获真实的市场认可。“昨天还有客户想买我们为衡阳旅游发展大会IP设计的衍生产品。”他的语气中充满自豪。
王亮团队为衡阳旅游发展大会IP设计的衍生产品
其他产品
王亮和他的团队合照
王亮和他的团队,正以青春的经纬,一边编织着古老的非遗文化技艺,一边串联起现代的商业逻辑。在创业这条征途上,他们不仅是象牙塔里的学生,更是敢想敢做、步履不停的“行动派”!
[寄语学弟学妹]
不用怕,敢去闯。
新闻链接:https://m.voc.com.cn/xhn/news/202510/307689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