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学校主站

媒体衡师

这里是“湘南革命摇篮”
【衡阳日报】湖南三师:湘南第一个党支部在此诞生
文字:雷昕 彭斌    编辑:徐罗月    来源:衡阳日报 
加入时间:[2021-03-10]   阅读次数:[]

《衡阳日报》2021年3月10日第5版


湖南三师位于衡阳师范学院西校区校园内

蒋先云雕像

蒋先云烈士纪念碑后是正在建设的“湘南第一党支部”历史陈列馆


■文/本报记者 雷 昕 图/本报记者 彭 斌

初春,衡阳师范学院西校区内绿意浓浓,香樟似云盖天,为充满历史感的校园增添了几多韵味。从原三师校门沿着学雅路步行100米,道路右侧就能与“三师旧址陈列馆”相遇。此时陈列馆正在抢抓施工进度,前坪的蒋先云烈士纪念碑仍保留在原地,其雕像伫立碑上——蒋先云,是湘南第一个党组织的成员,“他”还将在此见证中国共产党人的百年初心和使命。

因为施工改建,无法进入“三师旧址陈列馆”探寻,其完工后的新身份却值得期待。衡阳师范学院党委副书记刘福江介绍,“学校着力打造‘湘南第一党支部’历史陈列馆、编撰《永葆初心的衡师革命校友》、开展红色校史故事微宣讲的‘一馆一书一讲’三大品牌。”为了献礼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学校通过构筑“学、讲、研、行”一体的红色校史育人体系,让红色基因世代相传。

1

三师地位如何?

追溯“湘南第一党支部”的红色历史,其前身始于晚清。清末,科举停废,全国各地兴起办学热潮。1903 年(清光绪二十九年)经湖南巡抚赵尔巽奏准朝廷,于1904年冬创建“湖南官立南路师范学堂”,这是湘南当时的“最高学府”。

南路师范学堂经历7年,中国杰出的书法家、画家、教育家曾熙是首任监督(即校长),在校6年半,从创建学堂到教学治校,影响巨大。曾熙在学堂致力贯彻维新派救亡图存、兴办新学的办学思想,教育学堂师生继承和发扬南方爱国先贤的学术与思想,造就有用之才,为发展教育和挽救国家于危殆作出贡献。其中,“南学津梁”这一教育思想就是曾熙提出的——南学,泛指江南历代先贤的先进学术和先进思想;津梁,原指渡口桥梁,此处意味传承、接引之意。曾熙还手写了一块“南学津梁”横匾悬挂于学堂门前通道的桥头上。抗战时期,因敌机轰炸,“南学津梁”横匾随同校舍一起被毁。

来这里任教的教师,多数是省内教育界的名流;择优录取的学生,学业成绩较好,思想纯正。因此,学堂的校风、校纪和教学质量堪称湘南第一。这一时期培养出来的440名毕业生,后来绝大多数是发展湘南教育的骨干。这里的师生在“南学津梁”的熏陶下,深感民族灾难之深重,反帝反封建思潮涌现,前赴后继参与革命运动。

2

为何选择三师?

五四时期,全国掀起反帝反封建斗争,这里成了衡阳学生运动的中心。毛泽东以此为据点,多次来校讲演和指导工作。之所以选择湖南三师,衡阳师范学院继续教育学院院长刘国武认为,湖南三师是湘南地区最高学府,面向湘南招生,一批学生思想发生转变,已初步具有共产主义觉悟,成立了“学友互助会”“新书贩卖部”“心社”,为党组织建立奠定了思想基础和组织基础。加上蒋先云、贺恕、夏明翰(三甲工学校学生)同毛泽东联系多,反映了湖南三师的情况,引起了毛泽东的高度关注。

1921年10月,中国共产党诞生不久,毛泽东在夏明翰和贺恕的陪同下,到衡阳播撒革命火种。经过考察,毛泽东将衡阳及湘南革命的基地定在湖南省立三师,为师生作了《中国历史上农民战争》的讲演,发展“心社”成员蒋先云、黄静源、蒋啸青、唐朝英四人入党,亲手创建了衡阳及湘南的第一个党小组——中共湖南省立三师小组,这是湘南最早的。1922年4月底5月初,毛泽东来到湖南三师以《社会主义》为题讲演,并指导开展党团工作,介绍三师学生高静山等入党,随即建立衡阳第一个党支部——中共湖南三师支部,这也是湘南地区第一个党支部。

3

湖南三师支部成立后,湘南的各项革命和学生运动、工人运动在中共湖南三师支部领导下轰轰烈烈展开,并酝酿成立了各级基层党组织。湖南三师因此被誉为“湘南革命摇篮”。

三师师生中,尤为有影响力的当属张秋人和蒋先云。除了陈列馆前的蒋先云烈士纪念碑,校园内还伫立着张秋人纪念碑、雕塑。1922年8月,张秋人以教英文为掩护,到三师做思想工作、整顿组织、壮大党组织,组织学生参加和支援常宁水口山铅锌矿工人大罢工;1923年领导驱逐反动校长刘志远运动,惊动全省,被毛泽东评价“实际上就是一次反对反动军阀政府的革命斗争”。因军阀割据,衡阳成为主战场,学生蒋先云为了保护学校和师生安全,组织同学开展护校运动,阻止军阀枪兵驻校,全城仅三师和三甲工(夏明翰组织同学护校)两所学校未遭破坏;在校期间,蒋先云还发起成立了进步团体“学友互助会”和革命团体“心社”。此外,还有贺恕、黄静源、陈为人、李启汉、蒋啸青、陶铸、黄克诚、张际春、伍云甫等师生在此蓄势开展革命运动。据不完全统计,从“马日事变”到新中国成立,湖南三师的共产党员,先后惨遭杀害或为革命捐躯的有120多人。

纵观百年历史,湖南三师风云涌动,一大批从这里走出的共产党员前赴后继参与革命。解放后,始终坚持师范教育,培育出了数以万计的教育人才和社会主义建设人才。曾在三师工作三十余年的老校长欧阳康说,“值得我们骄傲和自豪的是,湖南三师既有光荣的过去,也有美好的现在。”

采访手记:

再回母校,不止欣喜、怀念,更多了一份崇敬。

在校时多次经过张秋人、蒋先云雕像,却未曾深解其生平坎坷。听闻欧阳康校长讲述,才觉自己浅薄。湖南三师几经风雨,正是有了这些革命战士、教育骨干的不懈付出,才有今日的桃李芬芳。虽然“南学津梁”横匾已毁,但学习先进学术先进思想的血脉却仍在传承—— 一代代三师人走出校园从政从教,让红色基因世代相传,让红色成为一种符号。

如果此文能多让一人知晓,这红色,便更深刻了一分。


新闻链接:http://epaper.hyqss.cn/html/2021-03/10/content_19625_414991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