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学校主站

媒体衡师

【湖南教育新闻网】一线故事 | 山外撑起“致富伞”
文字:梁天胜    编辑:徐罗月    来源:湖南教育新闻网 
加入时间:[2021-02-19]   阅读次数:[]

发布时间:2021年02月19日 10:08

(通讯员 梁天胜)在江华瑶族自治县大圩镇,有个特别的安置小区。小区内近百位居民,都是从瑶山深处的横江村易地扶贫搬迁至此的。山里到山外,农民到居民,这些瑶族同胞在自家楼下,撑起了一把把“致富伞”。

天刚亮,赵春艳就来到楼下大棚,查看她精心呵护的“宝贝”——黑皮鸡枞菌。尽管深冬的气温已经让人难以忍受,但棚内一点儿也不冷,“这里的温度和湿度都是自动控制的”,赵春艳一边采摘鸡枞菌一边说。就在几年前,赵春艳还是靠种地为生,照顾着家里重病卧床的父亲,日子过得紧巴巴。

变化要从两年多前开始说起。

那时的横江村是全县13个深度贫困村之一,建档立卡贫困户490人,全村经济收入几乎为零。作为横江村结对帮扶对象,衡阳师范学院派出学院期刊社副社长左葛生,以及学院老师冯伟、曹植林组成扶贫工作队,入驻横江村。

三人接到的第一个重任,是劝说村民易地搬迁。

“在这里生活了一辈子,自然不愿离开故土。”左葛生理解村民的想法,但脱贫工作迫在眉睫,他和工作队成员走家串户,做思想工作,列举搬出瑶山后医疗、教育、卫生等方面的便利。

尽管村“两委”和工作队苦口婆心地劝说,但搬迁工作进展缓慢。经过深入沟通,左葛生发现,除了对原有生活环境的依赖,村民们还有实际的顾虑——出去以后靠什么生存?

“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这是江华县易地扶贫搬迁工作的任务目标。为了打消村民们的顾虑,扶贫工作队先后13次参与村支两委会议和党群议事会,共同制订扶贫方案,探索脱贫路子。

最终,横江村搬出98户397人。崇江小区作为其中一个安置小区,镇党委引进了制衣、加工马达、加工耳机等6家工种不一的扶贫车间。可习惯了干农活的村民,对精细加工不太“感冒”。如何让他们找到一份更适合的工作,成了左葛生思考的另一个问题。

“粮食是种,经济作物也是种。为什么不引进栽培产业呢?”工作队将这一想法告知给镇政府,又前往山东梁山县、广东连州市等地考察,增强了走这条路的信心。

2019年7月,衡阳师范学院决定出资190万元,以股份制公司模式发展黑皮鸡枞菌种植项目。同时引进技术管理公司以技术入股,在崇江小区建了6个钢构厂棚,运用温控技术,实现一年四季循环生产。

美好的蓝图就摆在眼前,但启动之路并非一帆风顺。“那么一点菌子能卖那么贵,有人买吗?”村民对黑皮鸡枞菌陌生,工作队成员逐一跟村民谈心,转变他们的观念。“最长半年没有回家。”回想起那段“攻坚”时期,左葛生庆幸自己坚持下来了。

因为事实证明,栽培黑皮鸡枞菌,已经成为了崇江小区当家的扶贫产业。

“我们夫妻俩平时给鸡枞菌浇浇水、摘鸡枞菌,干点杂活儿,一年能挣6万多块,家里宽裕了不少。”有了稳定的收入,51岁的建档立卡户赵德坤笑得合不拢嘴。

“每天采摘250至300公斤,分三个等级,全部通过物流销售到广州!”不愁销路的单亲妈妈赵艳红,感觉生活有了保障。

“目前黑皮鸡枞菌批发均价达到每斤26元,它是我们村脱贫奔小康的‘致富伞’。”村支书赵朋生特别欣慰。

如今,崇江小区内已经形成了一套黑皮鸡枞菌产销流水线。50余位村民化身为工人,忙着采摘、削菌脚、分级、装箱,好不热闹。而扶贫工作队依然和村支两委一起办公,解决黑皮鸡枞菌厂的突发问题。

“工作队终有撤出的一天,留下这份产业,不仅给村集体经济增收,也留下了我们的一份念想。”辛苦了一年,左葛生一脸的满足。


新闻链接:http://news.hnjy.com.cn/jyyw/195365.jhtml


原文刊发于《湖南教育》2021年2月A版(点击查看《湖南教育》电子刊)“一线故事”栏目,责任编辑张晓雅。